【原文】圣教雖云大同,佛法實為最勝,不必深求奧義,即所制不殺一戒,可以斷為圣中之圣,無可比倫矣。夫人無智愚,莫不以殺為極苦,生為大德。罪福之甚巨者,莫過于戕生止殺。而物類之好惡趨避,與人情初無少異。乃大烹用享、宴賓充庖之類,猶雜見于書傳中,致使人忽于習見,狃為固然〖狃(niu),為習見所拘〗。自非大雄氏,首垂禁戒,痛切提持,誰復知蠢動含靈,萬物一體之義。今儒門亦云愛物,吾未知臠割刳剔之可以稱愛也。云斷樹殺獸,不以其時,非孝。不知太和常在,宇宙間固無可殺之時也。旱干水溢,亦知禁絕屠宰,仰格天心。而平時之鼓刀肆毒,干和釀災者,置之不問。吾不知其解也。經云,轉輪圣王出現世間,普行教命,令除殺業,而國土人民壽命福樂,乃至不聞刀兵饑饉之名。生當劫濁,世運江河,先圣睹極重難返之勢,萬不得已,為害去太甚之言,而經傳遺文,猶未免為饕夫藉口。言之可勝憫嘆。友人安士周子,慨然著書,警發良心,挽回殺運。搜抉分疏,披誠瀝血,兼示域外之曠觀,大破拘儒之陋說。期于大夢頓覺,沉疴必瘳而后已〖瘳(chou),病愈〗,實貪殘世界中大光明幢也。同志相勸,梓而傳之。念殺為戒首,仁為善元,諸圣昭垂,決定明誨,因目之為萬善先資。是編所在,無量賢圣,慈心三昧,為之護持。諸天鬼神,恭敬圍繞,應以華香,而散其處。同邑五云學人冰庵張立廉述。
【譯白】三教圣人設教化導之初心雖大體相同,而唯有佛法最為高明。姑且不必深求經文奧義,就以佛所制不殺生一戒,便可斷定為圣中之圣,無可倫比。人無論聰明愚笨,無不以被殺為極苦,以救命為深恩。所以罪大惡極,莫過于殘殺生命。最善功行,莫過于禁止殺生。一切物類皆有好生惡死、趨吉避兇之本能,與人類貪生怕死之心沒有兩樣。然而“大烹用享”“宴賓充庖”之類詞語,每出現于儒家經典之中,致使人們習以成俗,誤認為殺生食肉本該如此。若非大雄世尊首先垂示禁戒,痛切教海,普天之下有誰知曉一切眾生皆有靈性及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之理?現今儒門中也常說愛護物命,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每天廚房中切肉剔骨、開膀破肚的,也可稱為愛護物命么?儒家說:斷一樹、殺一獸,若不在適當之時,即是不孝。豈知太和之氣常在,宇宙間原本就無有可殺之時。每當遭逢干旱或水突,朝廷也知告示百姓禁絕屠宰,希望能感格上天垂憐??墒瞧綍r對那些任意宰殺牲畜,觸犯上天,致釀災難的,卻置之不問。我無法理解此種行徑。佛經上說:“當轉輪圣王出現世間時,告諭天下,一律斷除殺業?!彼試寥嗣?,共享長壽福樂,甚至連刀兵饑饉之名都不曾聽說。我輩不幸生于劫濁時代,世運如江河日下,先圣見任意殺生之陋習已至積重難返之地步,萬不得已,才變通說不要濫殺生靈之話。而記載于經傳中的這些文字,仍不免被貪饞之人用作借口,說來真令人不勝悲嘆??!友人周安士先生,慨然著書,希望警醒人們的良知,以挽回殺運。搜集選擇各種事例,分門別類加以解釋,可謂是披誠瀝血,用心良苦。又列舉古今中外之所見所聞,以破某些儒者食古不化之陋說。期望讀此書者,能如大夢頓時覺醒,如久治不愈之病當下痊愈一樣才好。此書實可稱為這個貪婪殘忍的世界中的大光明幢?。〗裼兄就篮现嗜司酉鄤?,希望此書能早日刻版印行流通。念戒殺為諸戒之首,仁慈為眾善之本,這是諸圣顯揚垂示、決定明誨的道理,因而此書取名為《萬善先資》。此書所在之處,當有無量賢圣以慈心三昧,為之護持。諸天鬼神恭敬圍繞,并以香花散落其處而為供養。同鄉五云學人冰庵張立廉述。
摘自《安士全書》萬善先資:序
看網友對 序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