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4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4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0222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五十二,“勿謀人之財產”。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五十四頁,我們看經文:

“勿謀人之財產”

“(發明)各人之財產。由乎各人之福力。并非設謀之可得者。孔子曰。富而可求。執鞭亦為。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求且不可。況于謀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經文的名相注釋:

“設謀”,“設謀”就是設想計謀。

再來,“富而可求”,“孔子曰,富而可求,執鞭亦為。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這一段經文是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它原文是這樣,跟我們《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不太一樣。那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富貴都是我們想要追求的,從古代到現在,乃至于未來,從年輕到老,每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都想要追求財富,功名富貴。那這一段孔子講給我們聽,是講孔子他本身的見地,以及他對富貴的詮釋,還有孔子本身的修為。因為孔子他本身是菩薩,我們一般稱他叫儒童菩薩,對于這個富貴功名,菩薩如何看待?對于財富來講,可以求,不可以求,一般人,跟修行人、跟讀書人,就是不一樣,有修行跟沒修行就差在這個地方,什么是可以求,什么是不可以求。所以一開始就跟你講說,可求,不可求。你有智慧了,哪一種是可求,哪一種不可求,你必須要了了分明。以什么為標準呢?以道為標準,道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道就是我們三皈依里面講,“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儒家的思想;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的觀點。

“富而可求也”者,如果富貴是可以去追求的話,假使合乎道就是跟道相應,“雖執鞭之士”,孔子說,就算是拿著鞭子的這種官員,這是指什么呢?等一下我們往后會介紹,它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王侯出巡的時候,開路的官員,我們現在講就是說,總統的前導車隊,國王的禁衛軍,他先開路,叫王侯出巡開路官員;另外一種就是,衙門市場的守門官員,叫做“執鞭之士”。不是教鞭,不是說當老師。孔子說,“雖執鞭之士”,富貴可以追求,假如跟道相應的話,不會違反你的心性的話,“吾亦為之”,孔子說,我也愿意去做啊,“吾亦為之”。

“富如不可求”,如果富貴不能求,爭名奪利,傷天害理,自私自利,違背良心,違背因果,“富如不可求”,那不能求的話,乃不合乎道,就跟道不相應,則唯從吾所好,而不求也。那我就根據我的理想、我的志業,我就不去追求富貴了。縱使我貧賤如顏回這樣,我也甘之如飴。

所以在〈述而〉篇里面有兩句的孔子的開示,我覺得非常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孔子說,他所講的道理,都是古圣先賢、古大德智慧的法語,我不是自己創作出來。跟佛講的一樣,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那第二句經文,孔子的開示是說,“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以德行為基礎,他有慈悲心,那他的立志是什么?立志就是,“志于道”就是什么?用我們佛家的標準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宗里面講,見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

那么這一段《論語·述而》篇第七,我們特別來引用李炳南老師的開示。《論語講要》,李老師對于這一段。“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李老師他在講《論語》的時候,在臺中,那時候是非常多的,很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佛門弟子跟儒家的弟子,都是親近李老師。老和尚說,那時候李老師座下,大概學生有二十幾萬人。臺灣的佛教界都尊稱李炳南老師是臺灣的維摩詰居士。

所以李老師在講《論語》的時候,開頭就說了,別的地方,也有辦《論語》課,你們都不愿意去聽,我講,我也沒給你們錢,你們愿意來聽,他特別講說,也是你們的福氣。我講《論語》,你們要先預習。所以聽李炳南老師的課,要先做功課,預習就是你要先讀誦、聽聞一遍。才知道我預備的難處。這是真的,講經,學講經也好,復講也好,備課,我坦白說,確實是不容易,非常的辛苦。我一個禮拜有時候錄一集到錄兩集,現在講堂又加一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玄義講記》,老法師的《彌陀要解》的五重玄義的講記,也是要準備,每周五的《地藏經科注》,也要準備,還有這個《安士全書》。所以李老師就說,你們要預習才知道說,我預備的難處,為了一兩個字改了十幾次。現在我們用電腦還比較方便,李老師那個時代,還沒有電腦。李老師說,你們有人見過我的原稿就知道。他準備功夫下得深。

《論語集釋》,就當時李老師給學生參考的,《論語集釋》這本書分成十類,你們回去參考。吾有時說有時不說。但是句法、音讀,自程朱竄改以后,直到清末。程樹德老師是一個有心人,他憂慮民族的前途,而私下自己用功編纂,舉十類使人們知道漢、宋的學說以外,還有其他的說法。李炳南老師說,《論語·述而》篇的章法雖然短,但是很難講。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這個“執鞭”我們來考證一下,李老師特別給我們提供資料。

“執鞭”有兩個意義,我先引用,錢坫(diàn)《論語后錄》指出,“執鞭”有兩個意思,錢坫先生說,一,《周禮·秋官》載“條狼(dí láng)氏下士”八人,二《周禮·地官》載“司市”,這兩種官員叫“執鞭”。“條狼氏下士”八人,其職務是什么呢?貴族出巡,他們走在前面開導。就像我剛才講的,總統的前導車隊,國王、皇帝、總理的前導車隊,這就是“條狼氏下士”八人,一共要八個人。我年輕的時候,我在當巡官的時候,我當過“條狼氏下士”。我那時候在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保安大隊,那時大概是我年輕,剛官校畢業,穿雄壯威武的警察制服,有功標還有官階,還要掛金黃色的穗帶,很好看,我的部下有配槍,我是指揮官。前導車就是美國別克。英文叫BUICK,敞篷車,那真的是雄壯威武,威風凜凜,那時候不是黑白警車,紅色的,敞篷車就是上面沒有車蓋。我坐在駕駛座的右側,那時候要站起來,戴白手套,總統閱兵,或者是國王閱兵的時候,大概都是這種前導車隊。還要帶哨子,因為要指揮,戴白色手套。那我后面兩個是護衛,兩位護衛也是警察同仁,配槍,那穿著跟我差不多,只是官階不同,一車是四個人。

那像這里講是“條狼氏下士”八人,那還包括什么呢?我前面還有一臺開道警車,就是交通大隊的警車,它先排除狀況。那我是禮賓車,我是引導禮賓車。后面就是黑色轎車了,那就是外國元首,到臺灣來訪問,國家領導人到臺灣來訪問,他的車隊就在我后面,還有臺灣外交部的車隊。他們都住在臺北的圓山大飯店。那有時候就進到,那時候叫臺北介壽路,現在才改成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那我就是從機場開始迎接,那時候是松山機場開始迎接,把他引導到他們下榻的大飯店。那如果加上前導的交通大隊的警察的車子,加起來剛好是八個人。所以我做過這種“執鞭之士”,也可以講“執鞭之士”,只是我引導的是外國的國家領導人。

所以貴族出行,他們走在前導,執鞭以趨趕人群回避。王出入有八人夾道。以前的王公貴族,古代的時候,按照古代《通典·職官·封爵》記載,從堯帝跟舜帝以及夏朝以后,那時候的官階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那么王公貴族,公是六個人,王應該是皇帝,皇帝出入就八個人夾道,公,六個人;侯跟伯,四個人;子、男,二個人。這個古代都有這樣這個禮啊,這個禮它的規定、規范得很清楚。這是《周禮·秋官》里面記載的。

“執鞭之士”第一個意義就是“條狼氏下士”八人。

二,《周禮·地官》載“司市”,他的職務是什么?他手執鞭度,守在市場門口。也有說,李老師是講衙門,錢坫講是在市場門口,李老師是講是在衙門門口。負責管理出入次序,我們現在講叫警衛,那民間講叫保安,出入次序要登記,并作為度量衡標準的督察。所以以求富來說,應該是《地官》“司市”義理比較妥當,因為“司市”的官位比較小。這個是錢坫他《論語后錄》里面記載的,他所敘述的,什么叫“執鞭之士”,他的說法。

再來,我們看李炳南老師的說法。李炳南老師說,“《周禮·秋官》‘條狼氏下士’八人,其職云:掌執鞭以趨辟,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六人,侯伯四人,子男二人。”

這個是一樣,李老師說,古代王侯出門,有人執鞭前趨趕人。他說這種事,李老師說他見過,官員出來,要開儀門,門口有兩邊隊伍整齊的護衛,排整齊,叫排衙,我們上次有討論過。一出門,這個王侯一出門,還怎么樣呢?放三聲響炮。這個現代也有,現代如果外國元首參訪,仍用那個高射炮放什么?二十一響禮炮,誒,你看,這個是參考古代的,古代就這樣的,要放那個三聲響炮。而且還敲鑼打鼓,打鑼也依官階大小有幾響不同。它有規定什么樣的官要敲幾下,打鑼也依官階大小而幾響不同。起頭的兩個人執鞭,就是開道的、起頭的人兩人執鞭,警告民眾閃開,還有清道的飛虎旗,也有這種清道的這種衛士。這個是李老師解釋,條狼氏管的是這種事。

另外意義就是什么?“地官司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

李老師說,有官吏執鞭守在衙門外的門崗,守門的人把鞭掛在墻壁上,有警示的作用。你不聽,我鞭子就拿起來了,就要驅趕人了。表示他是守門的官,鞭平時是掛在墻壁上,有人來才執鞭詢問。這叫“執鞭之士”。此士可以說是條狼氏下士八人之士,也是官名。所以李老師的解釋這個地方“執鞭之士”,是指“條狼士下士八人”之士。

那對于這個富貴的追求,李老師對這一段的經文,他的開示是這樣,他是討論天爵跟人爵。我給它解釋是什么?天爵是積功累德,你是要極樂世界的蓮花臺呢?還是要天上的宮殿呢?還是你天上的寶座呢?這個叫天爵。人爵呢?人間的功名富貴,貴為一國之尊,乃至于總理、部長,這叫功名富貴,這叫人爵。怎么去對應這個天爵跟人爵呢?你怎么去看待呢?你到底是要追求哪一個呢?

李老師說,孔子志于道,道是天爵。般若智慧才是天爵,上天所給予你的封號,高僧大德,你的祖師,或者你的上師,或者你的師父,來給你印證,你會嗎?你開悟了嗎?你明心見性了嗎?你能夠證佛果了嗎?這叫天爵,我們佛教里面的看法是這樣。破根本無明的法身大士,分證佛,以圓教來說,破四十一品根本無明的分證佛,還有四十一品無明破盡的究竟佛,這是爵位。這是佛跟分證佛。乃至于菩薩摩訶薩,再來是菩薩,這也是爵位,這是天爵。再來,阿羅漢,這也是天爵。

李老師說,天爵,天然的爵位。什么叫天然?性德的流露,《法華經》里面講開權顯實,《無量壽經》里面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天然的爵位。官是人爵。人家給你的,皇帝給你任命,總統給你任命,我們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是人家給你的,或是你考試而得到的官位。富貴不可求而得,人爵不是人所能為,歸之于天命。什么叫天命?我們說,他前世積功累德了,他命里本來就是皇帝的命,他前世修得好,我們佛家講叫什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前世做得好。天命就是什么?他過去生的業力,善業的業力,歸之于天命,了凡先生講的“立命之學”,那是定數。那李老師說,應當先修天爵。你應該先修德行,你應該先開發智慧,這叫先修天爵。人爵呢?你要怎么辦?隨從而來。隨遇而安,能得到最好,不能得到要放下,人爵隨從而來。

若不得人爵,人不知而不慍。如果你官位沒有得到,就我講座的時候都有提過,我早期的時候,還沒有學佛的時候,或者是說剛剛學佛的時候,我也一天到晚想要當局長,日思夜盼也想要當局長,或是分局長。自己都把自己計劃好了,幾歲幾歲要當哪一個縣的警察局長,哪一個市的分局長,早就規劃好。后來統統不對,就是什么?人爵不是人所能為,歸之于天命。

我的部下,到現在,當時我的同事,現在都當到貴為署長,他跟我都是一樣,我們都是早期當中隊長,都是中階干部,他一路飛黃騰達。我的學弟,我當中隊長的時候,他當巡官,我們臺灣非常有名的警政署長,現在貴為臺灣新北市市長,當完署長現在在當市長,他是地方的父母官,轄區的人口有四百多萬,等于古代的小諸侯。這就是什么?人爵隨從而來,隨遇而安,若不得人爵,人不知而不慍,那沒有關系呀,人家不知道,你不要生氣,你不要嫉妒。只要能行道,我后來就是選擇行道,修行,那個時候警政署長問我,你愿意當副分局長,還是什么職務?我說,我愿意當內勤的主任。我就在那邊打下八年的基礎,今天才會有這么一個福報,可以學習講座,學習講經。只要能行道,雖然是小職務,也干。我那時候當主任,也不算小職務,但是我可以修行,行道就是修行。例如孔子當委吏。

所以這個地方,這一段,人爵跟天爵,天爵是決定你的慧命,人爵讓你享受福報,享受人間的功名富貴,但是它還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過年前我去參觀我這個企業家江董事長公司企業的歲末餐會,我們臺灣叫做尾牙,也有講說忘年會。他的員工七八千人,要分成兩梯次,在南港展覽館,我們以前辦萬人念佛的地方。我每年都參加他的忘年會,歲末餐會,他每一次都叫我上去講《弟子規》,跟員工講《弟子規》。那這一次沒有叫我去,是為什么呢?因為里面有一位非常特殊的官員,由他代表貴賓上臺致辭。我也第一次認識,而且非常風光,非常的光彩。誒,前幾天聽到消息,他已經下臺了。為什么下臺呢?因為意見跟長官不一樣,長官叫他說,你可以辦退休了,不用再延了。這就是剛才講的,李老師說富貴不可求而得,人爵不是你所能為啦,人所能為,歸之于天命,它都有定數的。

所以李炳南老師特別引用孟子的話來做力證。那在還沒講到李炳南老師的所引用的孟子的經文之前,我們先看焦循的《論語補疏》云,“孟子言,非其道,一簞(dān)食不可受于人,如以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正與此章之恉(zhǐ)相發明。”就是說,焦循的《論語補疏》,他講孟子的話,來跟孔子作對照,他們佛佛道同,我們俗話講說,英雄所見略同。圣賢的角度,圣賢看問題看富貴,完全一樣。為什么?因為他們都證得智慧了嘛,我們佛家講叫佛佛道同。

好,我們來看李炳南老師怎么引用孟子的開示,一,孟子說,“非其道,一簞食不可受于人。”“簞”是竹編的碗,顏回用的。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顏回居陋巷,那個地方,非常破陋的地方,殘破不堪。我們孝廉講堂,坦白講,周邊的環境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每一次到我們孝廉講堂來的都說,喔,你們這個地方像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地方,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外面也是居陋巷,也是殘破不堪,我們學顏回的道風。孟子說,“非其道,一簞食不可受于人。”你要守住道,你要守住你的心性,你要守住你的德行。你的德行守住了,如果不是得之有道的,不是你該得的,是你攀緣拿來的、得到的,就算竹編的碗一碗飯都不能拿,“不可受于人”。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叫德行。即使一簞食這么少,不是自己辛苦得來的,也不可以取得,李老師這樣來解釋。

二,“如以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這什么意思呢?我們知道堯把帝位禪讓給舜,舜為什么被堯選上呢?舜有德行,大孝,他后母給他的欺負,他弟弟象的傲慢,他后母對他的欺負壓迫,他父親瞽叟(gǔ sǒu)的對待,舜都是以慈悲心、孝順心跟恭敬心來對待他的父親跟母親,還有他的弟弟,舜有德行。李老師說,取之有道,那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為過。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說無功不受祿,這我們常講的,我無功不受祿,李老師說,無功受祿怎么樣呢?必遭天殃。你沒有功德嘛,厚德載物,你沒有德行,沒有福德,無功受祿,必遭天殃。人而無恥,不可以為人。人如果沒有廉恥心,那就不能當人,不可以為人。

李老師說,我講《論語》,你們學習,有人受勸,有人不受勸,講者自講,聽者自聽,這是道義之交,不是強制的,各守其分,全在自己。老法師在跟李老師學習經教的時候,問李老師一個問題,老法師說,有些同學,李老師為什么責備得那么嚴格?那有些同學,你好像也不想講太重的話,苛責的話,怎么回事呢?李老師說,有些人可以教的,要講重一點。那不能教的,合掌令歡喜。也就是什么?我們現在俗話講說,不得罪人,不結惡緣。這里就講是這樣,你們學習,可以接受我勸導的,也有人不接受我勸導的。

那一天,我去聽我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老師講《大般(bō)涅槃經》,他講得也是法喜充滿,法味非常的引人入勝,他講一個公案。他講說,有一個佛門弟子,他是高階長官退休的,貴為處長級退下來,大概是退休了,想要修身養性,就去學佛。因為他跟禪宗有緣,他就拜在什么?我們臺灣的法鼓山大學農禪寺的住持,已經圓寂的,在海峽兩岸大家非常尊崇的,非常尊敬的圣嚴法師。其實圣嚴法師跟凈空老法師他們私交感情非常好,我也安排他們兩位高僧大德,他們圣嚴法師的弟子后來安排圣嚴法師跟凈空法師的一些對談。那么那位處長,他就在農禪寺當義工。因為他毛病習氣很多,他自己沒有辦法去見到自己的毛病習氣。我們說,佛法的好處叫什么?要返觀自照。

昨天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就講到佛陀常常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叫“南閻浮提眾生”,又說是南贍部洲,《地藏經》第四品里面講〈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昨天我就解釋同學聽了,說為什么第四品叫〈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佛陀為什么用閻浮提?閻浮是一種樹,它是在印度獨有的,這種閻浮樹很奇怪。佛陀為什么用閻浮來形容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呢?誒,佛陀真的很有智慧。

閻浮樹,按照古德記載,閻浮樹,它有二個表法意思。

閻浮樹只要樹葉一掉下來或是摘下來,馬上生出新芽,它代表什么?表法眾生跟閻浮樹一樣,死死生生,生生死死,那一棵樹葉掉下來摘下來,馬上長一個新芽,死此彼生,人道死掉了,到地獄道去報到,到餓鬼道去報到,到畜生道去轉生,到天道去受生,死此彼生。所以佛陀第一個,用閻浮樹來做比喻。

第二個,閻浮樹很奇怪,它那個樹都有那個汁,你把它戳(chuō)一下洞,它會流那個汁,就像馬來西亞那個橡膠樹一樣,做塑膠那個橡膠樹,你把它刺一下,它那個汁會流出來,閻浮樹那個汁啊,只要一掉下來,下面是沙堆,它只要那個汁滴到那個沙堆里面,染沙成金,這什么意思呢?沙代表眾生煩惱,金代表清凈,我們的菩提自性,轉染成凈,轉迷為悟,轉凡成圣,這叫閻浮的汁滴到這個沙堆上,染沙成金。

以上我是在講到〈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的時候,佛陀這么有智慧,講閻浮提,就講我們眾生的習性,我們也可以轉凡成圣,眾生可以成佛,所以用閻浮樹來比喻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我覺得非常好。

好,我們就講到剛才那位農禪寺的處長義工,他就是跟李老師講的一樣,所以你看高僧大德他們教育弟子都一樣。那農禪寺的那個圣嚴法師是很有修養的,他修行非常好,我們講說口吐蓮花,他都能照《無量壽經》里面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那位處長,你要知道,當到處長都有什么?官威,我們現在講叫官慢,當官的傲慢心。我自己以前也有,哎呀,真的,真的是傲慢心很重啊,習氣很重,我說了算啊,尤其是警察,你不要再狡辯了,我說了算,這個就是習氣、業障。

那位處長大概是想要修行,一直問圣嚴法師說,師父啊,我有什么缺點你盡管說啦,我這樣才會進步,我才能斷惡修善。那個師父客氣點說,你沒事的,你做得很好啦,你很認真的做啦,我看你都很認真。他是客套話,李老師以前就是這樣,對那些不能教授的,就不能勸的,講客套話。老法師也教我這樣,有一次我跟他請示說,誒,師父啊,那位弟子你怎么都不責備他,或是教化他呢?師父說,可以教就教,不可以教不結惡緣。師父就告訴我,我們修行人就是要這樣。我后來就學到了,我們都到處去得罪人,那結了一些冤親債主,來世再冤冤相報。

那么那位處長,好幾次都等得不耐煩,因為他等答案。后來,圣嚴法師后來就沒有辦法,被他一直苦苦哀求,說,師父你一定要跟我講我的缺點,我才會進步啊。他說,好,圣嚴法師就跟他講,你的缺點官味太重了。你來我這邊道場做志工,這是佛門,佛門三寶凈地,你把這里當這個辦公室,頤指氣使的,人我是非,人家外面都怎么講你,說你傲慢得不得了,脾氣壞得不得了。圣嚴法師一講完以后,還沒講到結束。好,師父你不要說了,我恭敬順從師父的教誨,我完全接受師父的教誨。后來教誨完了以后,第二天就不來了,他也不來共修了,也不來親近善知識了,不來親近他的師父了,師徒因緣到這邊結束。

這就是這里講的,李老師說,講者自講,聽者自聽,這是道義之交,我講你能聽,我們是道義之交,不用強制,不是強制,各守其分,各守本分。你做學生有學生的本分,我做老師有老師的,該教的該講的。各守本分,全在自己,對于他人的壞,我們可能無法勸,但是對于自己,還無法改嗎?先自己干,再說別人吧。李老師就這樣教我們,先自己干,再去講別人吧。孔子說,富如可求,于道無損,如果你能夠如理如法的去求富貴,對道沒有損害,“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第三,李老師說如不可以求,富貴求不到,也有人設法想得到,所以走后門,例如有人走后門。李老師分成走后門跟走內門,內門就是指走那些妻子、妻妾的門道;走后門,你一定要去求到,就是去走后門,送禮,阿諛(yú)奉承。李老師說,以前的房子,屋子是不許留后門的,為什么?不讓人家走后門,開大門走大路啊,因為就是怕人家偷偷的送上紅包,比喻后大門。所以古代士人為官,古代讀書人當官,家里不許留后門。你看古人都這么有智慧。李老師說,遇到楊震這種有賢德的人,那就不一樣了。

楊震我們介紹過。我們看《楊震列傳》。漢朝楊寶,他天生仁慈,年紀才九歲的時候,有一次在華陰山北,看到一只黃雀被鴟鸮(chī xiāo)惡鳥追逐搏傷,墜落在地上。又被許多螞蟻困咬傷口,黃雀痛苦掙扎,楊寶深為憐憫,便把它救回,敷藥治療它的創傷,而且小心翼翼的養在竹箱里,又用黃花喂它,等到它創傷痊愈以后,羽毛生長出來以后,再放它飛出去。

當天晚上,楊寶夢見黃衣童子,向楊寶再三拜謝說,我是西王母使者,在飛往蓬萊仙山途中,遭受傷害,承蒙拯救治療恩德,如今我要回南海了。說罷,就是以白玉環四枚贈送給楊寶,然后就說了,愿你子孫潔白如此玉環,位登三公,就如同這玉環一樣。后來楊寶子孫,楊震、楊秉(bǐng)、楊賜、楊彪(biāo)四代,果然都位列三公,清風亮節,貴顯無比。

那我們來介紹楊震。這個我在《感應篇》的時候也講過了,《感應篇匯編》我們也講過。楊震,他是隱士楊寶之子。中國東漢時期弘農華陰人,在今天的陜西省華陰縣。他是楊寶的兒子,楊寶之子,在典故里面講“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第一代。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他不怕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的弊端,后來被這個中常侍樊(fán)豐忌恨,而后被罷免。最后被遣回還鄉的時候,在途中飲鴆(zhèn)而卒。但是漢順帝繼位以后,下詔為其平反,還他公道。

那么我們接下來這一段,就引用楊震的“四知”:

“大將軍鄧騭(zhì)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yì),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yè)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后轉涿(zhuó)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現在為官之道要學楊震。東漢的時候,楊震他那時候,在朝廷做官的時候,那個大將軍鄧騭一聽到他的名字,一聽到他的德行,“聞其賢”,知道他有德行。這個叫什么?我跟各位講,這叫人爵。上天會給你爵位。等一下我就講楊震,他現在是被供奉在我們臺灣臺北市楊圣廟,我現在才知道。他“舉茂才”?“茂才”是什么?“茂才”是秀才。他擔任過荊州刺史,后來擔任東萊太守,東萊在今天山東的龍口。后來經過昌邑的時候,被他推薦的那個荊州茂才,就那個荊州秀才王密,是當時那個地方的昌邑令,就是縣長,昌邑縣的縣長。

王密就晚上去見楊震,因為是他提拔的,他感恩,其實他也是感恩,他就夜里帶了十斤黃金,哇,十斤,很重,十斤的黃金要去送給楊震。王密就跟楊震說,沒關系啦,你收下來,沒關系啦。楊震就講了一句話,老朋友,他說,我是你的老朋友,我提拔你,老朋友知道你的意思啦,可是你不知道老朋友的心。他意思是說,我楊震是你的老朋友,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要感恩我,可是你這個王密,不知道老朋友的心。王密就說,“暮夜無知者。”這里沒有人會知道的啦,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可以說無知呢?這是非常有名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里是講“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子”就是你,“何謂無知”,怎么是可以說無知呢?王密被他這么一責備以后,慚愧的就出去了。

后來他轉到這個涿郡當太守。他個性公正廉明,不喜歡私底下接受部屬的覲(jìn)見,或者朋友的覲見,他不準你私下來拜訪。他的子孫常常都是什么?“蔬食步行”,“蔬食”是什么意思?吃簡單的,生活很簡單,青菜豆腐湯,“蔬食”就是過得非常節儉樸素的生活。他教育他的子孫,要常常走路步行。他自己本身就以身作則,他是走路去上班,步行。公家有配車給他,配馬車給他,他就步行。他的好朋友,“故舊”就是他的一些舊部屬,或者比他年長的,就說要不然這樣好不好,我們做一點生意,就送給你子孫,好不好?“開產業”。楊震不肯,說我要讓楊震的后代是清白的官吏子孫,我用這個德行,厚德,送給我后代的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不是很貴重嗎?積金以遺子孫,子孫不一定能守,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可長久之計,司馬光政治家的名言。

這楊震,后來我才了解,臺北市有一個財團法人楊姓四知堂。它是在一九六○年,那很久了,臺灣彰化溪州有一位楊六賽居士,他有個祭祀管理委員會,當時捐了一筆土地,一千五百坪,給臺北市這個楊姓四知堂,它是坐落在我們臺北市雙園區,我后來知道。我改天真的想要去拜訪一下,它是在臺北市雙園區,現在改成臺北市萬華區寶興街。他們有成立基金會,要設私立學校,辦社會慈善公益以及各種福利事業,現在改成楊圣廟,所以這個四知堂。

李老師說,有人走后門,也有人走內門來求富貴。但是“運動而中(zhòng)”,“運動”就是活動,去阿諛奉承得到的,如果與道德相違背,什么也不能做。所以孔子說,如果與道相違背,那就“從吾所好”了。孔子說,我有我的喜好,我喜好道德仁義。后來孔子選擇道德仁義,不追求這個功名富貴。

那么最后,我們再引用這個《集解》,《論語集解》,鄭玄曰:“富貴不可求而得者也,當修德以得之。”鄭玄怎么說呢?富貴不用強求,你想得富貴,你好好修德,積功累德,學袁了凡先生改過行善,就是“修德以得之”。

那么結論呢?“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個就是視富貴如浮云的由來。你看,孔子人家他多解脫自在呀,孔子說,我就算飯疏食飲水,我吃的很簡單的菜,喝著一般的飲水,我會很自在。“曲肱(gōng)而枕之”,就表示什么?他睡臥的地方都是非常簡陋,“曲肱”就是胳膊這樣當枕頭,樂在其中,“樂亦在其中矣”。如果你得到那個不義的富貴、不義的財富,乃至于不義的官位,“不義而富且貴”,對我孔子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我隨遇而安。這是孔子對待富貴的態度。

這一段我們用的時間非常的長,為什么?因為世間人都是什么?不了解這個“富而可求,執鞭亦為。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求且不可,況于謀乎。”怎么可以去害別人、嫉妒別人呢?

好,我們再看下面,“求且不可,況于謀乎”,經文的意思是,可求,不可求,看合不合乎道。不合乎道,決定求不到,何況想用非法手段去謀取,那必然是會遭受災殃。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各人的財富,各人的財產,來源于各人的福報,不是用計謀可以得到的。孔子說,富貴可以正道求得到的話,那么即使去做趕馬車的,或是守衙門的守市場的人,我也愿意啊。如果不能正道求得到,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志向,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情。求都不可以,何況去謀取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的經文:

“謀人財產。大抵為室家之計。欲以傳諸子孫耳。至于為妻孥(nú)而作走狗。所弗計矣。毗(pí)婆沙論云。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唯增貪求。無有厭足。若識得子女是索債之人。室家是怨業之藪(sǒu)。則大夢頓覺。沉疴(kē)忽療矣。豈為其多結怨仇。廣行眾惡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室家”是指家庭或家庭中的人,例如父母、兄弟、妻子等。妻子、子女這叫“室家”。

“諸”,“之于”的合音。

“弗計”,“弗”就是不的同源字。《韻會》:“不可也,不然也。”“計”,就計算。“弗計”就是無法計算,不計其數。

“妻孥”,妻子與兒女。

“毗婆沙論”,《毗婆沙論》是佛教的經典,《阿毗(pí)達磨大毗婆沙論》、《阿毗達磨發智大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pí)婆沙論》,佛教的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公元一百五十年前后,在迦濕彌羅國,就今天的克什米爾,編著而成的。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毗婆沙論》,被稱為毗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大毗婆沙論》也因此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厭足”,“厭足”就是滿足。

“怨業之藪”,人跟物聚集的地方這個叫“藪”。“怨業之藪”就是說怨業聚集之處。

“沉疴忽療”,“疴”就是重病,久治不愈的病。“療”就是治愈。意思就是說,久治不愈的病忽然好了。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取別人的財產,大抵是為了家庭的利益,想要傳給自己的子孫罷了。那些甘心為妻兒做走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啊。《毗婆沙論》說,家中父母兄弟、夫妻眷屬,貪得無厭,從來不會滿足的。如果看出子女是討債的人,家庭是怨業之處,就會大夢頓醒,久病立愈。難道還會為家人多結冤仇,作惡受報嗎?

這一段其實他講得非常的好,他說為什么會去謀得別人的財產呢?他就是為了他的家庭嘛,為了他妻子兒女嘛。譬如說,去詐騙別人的錢財,想讓家里過得更富貴的、富裕的生活,就是“為室家之計”。或者想累積財富以傳給子孫,或者為妻孥,為妻子兒女做什么?做走狗。但是他卻不知道,《毗婆沙論》里面說,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他們只有增加貪欲跟貪求,不會滿足的。你要曉得,子女是索債之人,“室家是怨業之藪”,你跟人家結怨成仇的,罪惡聚集的地方,就是這個室家,子女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如果你能夠大夢頓醒,你能夠覺悟的話,這個“沉疴”就是久治不愈的這些病,就突然間就治療好了,怎么會去跟人家廣結冤仇呢?造作眾惡呢?

這是告訴我們說,掙錢目的是要做什么?《感應篇》里面有講,“故當為一家用財,不當為一家暴財。濟宗黨,廣束修,救荒儉,助義舉,此用財也。靡(mí)宮苑,教歌舞,奢宴(yàn)會,聚寶玩,此暴(pù)財也。用財者,損而盈,暴財者,滿而絀。”

這告訴你,你怎么去累積財富,你怎么去應用財富啊。《感應篇》告訴你,你要為一家用財,要用智慧去用這些財富,要去布施。不當為一家來炫耀自己的財富,叫“暴財”,你炫耀自己的財富。幫助宗黨,家親眷屬,貧窮清寒的,幫助他們,這叫“濟宗黨”。“廣束修”,提供獎學金,辦班教學,助印法寶,作法布施,叫“廣束修”。學范仲淹一樣,把他的這個蘇州的家改成這個書院,這個就是“廣束修”。“救荒儉”,去救助那些貧困的清寒人家。或者“助義舉”,人家有這個義舉善行,去幫助他。這就是會應用錢財。

“靡宮苑”就是把自己家里做得豪華奢侈,流連于這一種歌舞升平。“奢宴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宴會”就是什么?就是奢侈的宴會生活。“聚寶”,收集古玩。這叫做暴財。

你會用智慧去布施你的錢財,老和尚說,越布施越多,“損而盈”。暴財,“滿而絀(chù)”。

所以這一段主要告訴你,為什么會謀人財產的原因在哪里?都是為了“室家之計”,或者傳子孫,或者為了妻孥,而造這些眾惡。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怨鬼訴母(怨魂志)”

“劉宋元嘉中。諸葛護為元真太守。尋以疾亡。其家眷猶在揚都。僅一長子元崇。扶柩(jiù)歸。年方十九。護之門人何法僧。利其貲(zī)。擠元崇于水而分其財。是夜元崇母陳氏。夢元崇歷道其父亡時顛末。及被何溺(nì)死之事。悲不自勝。且云。行速疲倦。暫臥窗前床上。以頭枕窗。夢甚清楚。悲號而覺。遂執燈照床上。果有濕氣如人形。由是舉家號泣。時陳氏有表弟徐道立。適為交州長史。而徐森之。為交州太守。托其按驗。果如夢中所言。乃收其行兇二人。皆置(zhì)于法。”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元嘉”,“元嘉”是在南北朝時候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就是劉宋。“元嘉”是宋文帝的年號。

“元真”,古代地名,“元真”其實應該是“九真”之誤。“九真”就是九真郡。中國古代行政區。位于今天越南的北部。南朝的時候,九真郡轄十二個縣,屬于中國領土。后文有提到交州,在越南的北部,所以越南以前叫交趾,地理位置很接近。

“尋”就是頃刻、不久。

“揚都”,南北朝時候稱建康為揚都。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門人”,“門人”就是弟子。這里是指諸葛護的學生。

“利其貲”,“利”就是占,占有、謀利。“貲”就是財貨。“利其貲”就是謀占他的財貨。

“擠”,就推開、除去。連貫下文,就指推下水。

“歷道”,“歷”就是盡,遍。意思是說,詳細而完整的說出。

“顛末”,本末、前后經過的情形。

“交州”,古代地名。包括越南北部、中部和部分廣西。有時候還包括廣東、海南。

“長史”,官名。漢朝的時候是相國、丞相,后漢的太尉、司徒、司空,將軍府里面有長史。后來稱為郡府官,掌兵馬。

“太守”,官名。又稱郡守,漢景帝的時候改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隋朝初年以州刺史為郡長官。宋代以后改郡為府或州,太守已經不是正式的官名,改作知府或者知州的別稱。那么明朝、清朝就是指知府。就是古代的郡守,太守。

“按驗”,就是驗核(hé)其事,而治其罪。驗核其事就是檢驗、查核的意思了,而治理他的罪。

“收”,就逮捕、拘押。

“置”,“置”就是跟這個放置的“置”是同一個音,同一個意思。安排、放置。那么連貫上下文,就是處置。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怨鬼訴母(據《怨魂志》)。劉宋元嘉年中,諸葛護為元真太守,不久就因病死了。他的家眷還在揚都,由一個年僅十九歲的兒子元崇送靈柩回去。諸葛護的門人何法僧等二人,貪圖錢財,冷不防的就把元崇推進水里,瓜分了財物而逃走。這天晚上,元崇的母親陳氏夢見元崇詳述父親死時前后的情況和自己被何淹死的經過。元崇悲痛難忍,并且說行速匆匆,非常疲倦,就暫時睡在窗前床上,頭靠著窗子。夢見情景非常清晰,陳氏在夢中痛哭驚醒。醒后就拿燈去照床上,果然有像人一樣大小的一塊濕印子,因此全家大哭。當時陳氏有一個表弟叫徐道立,正作交州長史,另一個表弟徐森之作交州太守。按照他們所說的去調查落實這件事情,果然如夢中所說。就抓住了兩個兇手,繩之以法。

好,這一段“怨鬼訴母”,就是謀財害命。

老法師開示說,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不但自私自利,還損人利己,做生意的,謀財害命。想把你口袋的錢賺到我這里來,是謀財。剛才這個“怨鬼訴母”里面,元真太守諸葛護他就被他的門人弟子何法僧二人,把他兒子謀害掉了,搶奪他的錢財。老和尚說,現在人有些賣的東西有毒,吃了對健康有損害,也是謀財害命啊。不說別的了,老和尚說,我們吃素的,蔬菜有很重的農藥、化肥。老和尚曾經聽過菜農說,他種的菜自己不敢吃,為什么?因為農藥撒太多了,賣給別人吃了,因為他自己怕中毒;他自己吃的菜都是另外再種的,那是沒有化肥、農藥的,自己吃。老和尚說,怎么可以存這種心念呢?怎么可以造這種惡呢?這都是損人利己,謀財害命。存這種心,天天干這種事,他還會有好報嗎?

老和尚說,臺灣是一個海島,居住在海島,漁業一定很發達,古人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前在山上打獵,古代的獵人都不會獵殺小動物,為什么?因為它年歲還小,而且小動物都很可愛,活潑。打獵都打什么?打那個比較老的,壽命快到了,這是仁慈的心。在河邊釣魚,小魚決定放掉,因為它還會長大,這就是慈悲心。世間人因為要吃肉,沒有辦法,不能不殺生,但是決定會為這些動物留下后代,所以古代人捕魚,那個網不能太密,為什么?要讓小魚能夠溜出去,小魚不會被撈起來。因為它網孔大,小魚就跑掉了,這是一種慈悲心。你網太密了,小魚就被撈起來了,所以網孔要大。所以古人在捕獵,捕殺這個動物的時候,都還有留一分慈悲心在。

古代的人,從前的人,還有一分仁慈的心,有一分不忍的仁心,不忍的仁心,現在人沒有了。從前打獵打到小野獸,人家會罵你,不會原諒你的,他說你這個人太殘忍了。現在人沒有這個觀念,價值觀念全部改變了。學佛人知道,所有一切動物都有靈性,你要是真相信六道輪回,人死了,很可能下一世到畜生道去了,到餓鬼道、到地獄道,這三惡道去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這是這一段提到謀財害命,我們引用老法師的開示。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按”語:

“處心喪三年之會。而為殺越于貨之謀。名教負人乎。人負名教乎。”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心喪”,古時候老師去世,弟子守喪,是心喪三年,身上雖然沒有穿喪服,但是心里要存著哀悼,要心喪三年。《禮記?檀弓》篇上:“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你侍奉老師沒有犯下規矩,沒有隱瞞任何事情,就沒有冒犯,也沒有隱瞞,“左右就養無方”,“左右”是你在老師旁邊身邊服侍,“就養無方”就是不拘于固定的形式來服侍老師,“服勤至死,心喪三年”,你服侍老師到他往生,他死去,心喪三年。鄭玄《注》:“心喪,戚容如父而無服也。”什么叫心喪?就是有悲傷憂戚的這個容貌,像父親死去一樣,但是他沒有穿喪服。

“殺越于貨”,“越”就是劫奪、搶劫。“殺越于貨”就是殺人并搶奪財物。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處心積慮的抓住守喪三年的機會,去謀財害命,是名教辜負了人呢?還是人辜負了名教呢?

受教育的學生,竟然害死老師的兒子,這是到底是名教辜負了人呢?還是人辜負了名教啊。

所以老法師在開示這個財富的道理里面,就有提到這個問題。財富,你要先了解,財富從哪里來?

財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爭,不用去搶,命里有的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的爭也爭不來,所以你要跟人家競爭,那豈不是結冤仇嗎?不是冤枉了嗎?《了凡四訓》把這一樁事情講得很透徹、很明白,把《了凡四訓》多看幾遍,你就恍然大悟,以后你活得不會那么辛苦,能夠放下來。

你懂得業因果報,首先你要知道財富從哪里來,從布施中來的,然后接下來你要了解業因果報,就是你要了解怎么創造財富,你有能力,懂得財富的道理。人家命里為什么會有財富?佛經上講得很清楚,財布施。

過去生中你財布施多,那命里的財庫自然非常充實。命里頭有財庫,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財源滾滾而來,不用競爭,自然而來了。自然就來了,來了之后,除了自己生活上必須要用,受用以外,其余幫助一些苦難的人,要懂得布施。有財富,除了自己本身生活夠用以外,要受用以外,其余的去幫助一些苦難的人,要懂得布施,這個要有智慧的布施。

你要是真的會布施,熱心的布施,無條件的布施,你的福報可不得了,你命里頭的財富倍倍在增長,你的財就越發越多。

以上就是財富的道理,老法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里面的開示,我們作這樣的補充。

好,我們看下面的公案:

“執槍自刃(繡虎軒次集)”

“梁石柱者。睢(suī)陵之富室也。有一子。甚愛之。順治末年。子十九歲。病篤。梁悲痛不勝。子忽直呼父名而告曰。吾前生徐州某也。有三百金。與汝前生同賈(gǔ)。吾病痢(lì)。于中途如廁。汝乘隙。以利刃刺吾胸死。而又自割手出血。證吾家以盜死。吾沒后。遂生睢陵王氏。二十年前王某。即吾也。汝后吾三年死。亦生睢陵。即今汝也。昔年吾覓汝不得。偶入縣納條銀。忽遇汝于柜間。吾怒甚奮拳擊汝。吾亦不自知其所以也。汝因吾素無一面。反不介意。吾歸數日。憤悶而死。故遂生為汝兒。今十九年矣。計吾痘(dòu)時。汝費若干。延師費若干。聘媳費若干。考試拜門生費若干。其余零星小費。共若干。銀已還清。但命未償耳。然汝遇我甚厚。吾不忍言。當別去。第恐陰府不能宥(yòu)耳。遂死。石柱旦夕哭之。語人曰。吾子孝而慧。恐吾悲。故設為此言耳。天下豈有父子大倫而如是乎。未幾。手礪(lì)一槍。或問之。答曰。今年歲歉。吾處窮鄉。借以自衛耳。一日以柄著墻。以鋒著胸。忽大呼曰。兒待吾自撞可也。遂奮身向刃一撞。而槍已入胸七八寸。釘于脊骨之內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睢陵”,“睢陵”是古代縣名。在今天江蘇睢寧縣地。

“徐州”,地名。在今天淮北一帶。一般多以彭城(今天江蘇徐州市)或是下邳(péi)縣為治所。

“痢”,中醫學病名。傳染病。癥狀有大便頻繁,腹痛,發熱,糞便帶膿、血和黏液(nián yè)等。

“證吾家以盜死”,連貫上文,意思是說,向我家人證明(偽證),說我被強盜殺害而死,我被盜賊殺害而死。

“條銀”,“條銀”就是古代清朝的時候,前清,清朝初期之“地丁銀”的稅賦,糧戶上下半年,須向官府繳納額定稅賦。一般會在縣衙門設置若干儲放稅款的柜子,納稅人親自將應納的稅款放入柜中,然后換得一張《上忙條銀版串》或《下忙條銀版串》后完稅,就繳完稅了。這叫“條銀”。

“痘”,急性傳染病。小兒易感染。

“拜門生”,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自稱“門生”。按,過去生徒師皆可稱為“拜門生”,后來多沿指依附權貴之陋習。

“遇”,就對待、款待。

“第”就是但。

“宥”就是寬容、饒恕、原諒。

“設”,安排、籌劃。

“礪”,磨刀石,引申為磨。礪劍為磨劍。

“槍”,長柄一端裝有尖銳的金屬頭,可用于刺的一種兵器。這古代的兵器,“槍”。

“或”,泛指人或事物。相當于“有人”、“有的”。

“歲歉”就是歉歲。就是收獲不好的年分。

“著”,就接觸,挨上。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執槍自刃。據《繡虎軒次集》。梁石柱是睢陵的富戶。他有一個兒子,很受他的疼愛。順治末年,兒子十九歲,得了重病,梁悲痛萬分。兒子突然直呼父親的名字,告訴他說,我前世是徐州某某,有三百金,和你一起做生意。有一次,我得了痢疾,中途上廁所,你乘機用鋒利的刀子刺進我胸膛,我就死了。為了掩蓋罪狀,你又自己劃手出血,向我的家屬證明我是因為遇到強盜而被殺死。

我死后,就投胎到睢陵姓王的人家,二十年前的王某就是我。你比我晚三年死了,你比我遲了三年死了,你也在睢陵投胎,就是今世現在的你。從前我找你找好久都沒有找到,有一次,偶然在縣里去繳納銀錢,在柜臺前遇上了你。一看到你,我就怒火填膺(yīng),握緊拳頭向你打去。當時我和你素不相識,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做。但是你因為和我素不相識,反而不介意。

我回家以后整天憤悶,幾天后就死了,投胎到你家來,成為你的兒子,到今年已經十九年了。

估計我出痘的時候,你花了一些錢,聘請老師花了一些錢,娶媳婦又花了一些錢,考試拜門生又花了一些錢,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花費,合起來已經還清我前世被你搶的三百金的債了,錢債。但是命還沒有償還。因為現在你對我很好,我不忍心殺你,打算離開你到別的地方去,只擔心陰府不會寬恕你的。

說完以后就死了。梁石柱日夜痛哭,對別人說,我的兒子孝順聰明,恐怕我悲痛,就說了這樣的一通謊話。天下哪有這樣的父子關系呢?沒有多久,梁石柱就在磨一支槍,有人問他干什么,他就說,今年是災荒年歲,我們這個窮鄉僻壤恐怕會出盜賊,所以就準備自衛用的。有一天,他就把槍柄插進墻壁,槍鋒對著自己的胸膛,大喊說,兒子啊,你讓我自己撞上去吧。然后就用盡全身的力氣,向槍鋒方向撞去,槍尖刺進胸膛七八寸,釘進了脊骨里面去了。

這個故事,梁石柱這個“執槍自刃”,跟后面的“三次投胎”,這姚東朗這個“三次投胎”,我都很喜歡。在一九九七年底,老和尚離開臺灣,也就是景美圖書館,到新加坡弘法。二○○一年的九月二十六日,老和尚回臺灣,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講《華嚴經》,我在那邊見到老法師。老法師當時跟我們臺灣一位影劇界的人士,陳女士,囑咐她拍《地藏經》,或是《城隍廟的故事》。老和尚那時候就告訴我,請我編一本一九一一年后現代的《因果報應錄》。老和尚在臺灣停留七天,等老和尚要離開的時候,我就把這八十七篇的《現代因果報應錄》呈給老和尚。后來老和尚把這個八十七篇的《現代因果報應錄》拿到新加坡,交給善心人士出版,就《玉歷寶鈔》后面所附的《附現代因果報應錄》,就是我編的這一本《現代因果報應錄》。后來這一本《玉歷寶鈔》流通到臺灣來,是簡體版,簡體字的版本。后來我請和裕出版社,我再給他十三篇的因果故事,合并,合成總計是一百篇的《現代因果報應錄》。里面有一篇講林口廚師命案,我就是引用這里面的“執槍自刃”,還有“三次投胎”,這個姚東朗這個故事,所以這兩篇故事我非常的喜歡。

那我們時間的關系,我們下一回會進一步探討,我們會進一步探討這一篇所給我們的啟發,因果報應的細說,我們會好好的,因緣果報的細說,我們會好好跟各位來分析,這個三世因果的這個真理。

那么現在剩下一點時間,我們就來報告印光大師開示,勸注重因果,明因果之理。

一,“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約世法論,何獨不然。”

好,我們先讀到這里,我們來講解一下印光大師的開示,印光大師說,因果兩個字,是圣人菩薩他來教化眾生、來治天下,菩薩用什么治天下?圣人用什么治天下?用老祖宗的道理,用倫理、道德、因果,扎三個根的工作,來教化天下。所以圣人是用因果來治天下。佛度眾生的大權,就是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如果以佛法來說,從凡夫修到圣賢,成就佛果,所有一切諸法,都不離開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從凡夫到成佛,都離不開因果。依世間法來說,哪一件事情跟因果沒有關系呢?“何獨不然”。

再來,印光大師說,“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余慶、余殃,則果矣。又既有余慶余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后世所得之果,當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為無乎。”

接下來印光大師說,孔子贊《周易》,孔子注解《易經》里面講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就儒家講因果,就講善惡報應。“夫積善”,印光大師說,積善、積不善,就是因。余慶余殃就是果。祖先積德,子孫得到祖先的庇蔭,得到這個福報,這就是余慶。祖先造惡,殃及子孫,這就是余殃,就是果報。那既然有余慶余殃,哪里沒有本慶本殃呢?本慶本殃就是針對積善跟積不善的人。這個本慶本殃,就是積善造惡的人,他來生后世他所得到的果報,這叫本慶本殃。他有花報、有果報、有余報,所以本慶本殃。他本人所積善造惡的,所得到的果報,絕對大于余慶余殃,留給他子孫的福報跟災殃,這個事情要弄清楚,一定超過它百千萬倍。也就是說你行善造惡所得到的本慶本殃,他的善報跟惡報,絕對超過給子孫的余慶余殃百千萬倍。凡夫見不到,沒有智慧見到這種因果報應,怎么可以說它不存在呢?

第二,“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陳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極之說,發明三世因果之義,極其確切。”

印光大師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現在所作的就是來世果。那《洪范》是大禹所著的,箕子他呈獻給武王,箕子是殷朝的、商朝的賢人,末后就有五福六極之說,來發明三世因果的這個妙義,是非常的確切的。印光大師引用《洪范》以及五福六極之說,來說明三世因果。

那我們來說明一下《洪范》。《洪范》是《尚書》的篇名,“洪”就是大的意思,“范”就是法的意思。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洪范就是“大憲”,我們現在講的國家憲法。

〈尚書序〉里面說,《洪范》為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因為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滅掉了商朝,他要治理國家,箕子告訴他這個方法,天地的大法,就是《洪范》。漢朝的時候,把《洪范》當作傳說中的《洛書》。在《漢書·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認為大禹治洪水,上天就賜給他《洪范》,幫助他治水。那屈萬里認為,《洪范》是戰國時代初年的作品。所以董仲舒,漢代的董仲舒在《洪范》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說。

傳說夏禹治洪水,天賜《洪范》,分為九(chóu),田間的那個界限叫疇,就九類,幫他治水。那周武王滅殷以后,向殷商的遺臣箕子問道,箕子就報告周武王,箕子認為天以是道畀(bì)(畀就是賜予)之禹,傳至于我,不可使自我而絕,以武王而不傳,則天下無可傳者矣。于是箕子就為周武王陳述了這篇建國君民的大則大法,就是《洪范》。

那么《洪范》末后的五福六極之說,就開發了這個三世因果的這個真理出來了。

那么我們來解釋一下五福六極。五福、六極,就是前世之因,為今生之果,它本身就是講因果。五福是什么呢?五福就是,第一個,長壽,壽、富、康寧、考終命、攸(yōu)好德。那我們一般講五福的順序是,第一個,長壽,第二個,富貴,第三個,康寧,第四個,攸好德,第五個,考終命。攸好德就是,前生修道修德之習性也,有好德行。考終命是,前生修道修德所感的果,叫考終命,善終。那長壽、富貴、康寧就是什么?果報,也是他的福報。因是修好德,前生修道修德的善因,考終命感得,因為前生修道修德,感得今生能夠善終。這就是五福。

那六極呢?極就是窮厄(è)。六極就是,橫死,與夭壽之短折,我們現在講短命;第二個,疾病,是身不康之疾,就疾病,就短命、疾病;第三個,憂愁,就心不寧之憂;第四個,就是貧窮,用不足之貧;第五個,貌丑之惡;第六個,身無能力之弱,就耗弱。所以六極就是短命、疾病、憂愁、貧苦、惡事、耗弱。

那么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研討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4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成人网|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在线亚洲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伊人成年综合网|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日本国产综合高清|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 亚洲综合亚洲综合网成人| 色老头综合免费视频| 天天色天天综合|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 自拍三级综合影视| 无翼乌无遮挡全彩老师挤奶爱爱帝国综合社区精品 | 欧美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